不同情况下的地基承载力修正

2015-07-14 2545 0
核心提示:地基承载力修正是基础设计中最基本的一项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在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情况往往各自不同,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其中深度修正部分又是最复杂的,主要取决于用于承载力修正的基础埋深的取值。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同情况下如何计算用于地基承载力修正的基础埋深,并且叙述了修正后地基承载力在特定条件下需进行的进一步调整。

 
       1 进行深度修正的原因 
  在基坑开挖前,受土体自重应力的作用,土样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基坑开挖和图样采集过程中,土体收到扰动,已改变了其实际的受力状态,为了弥补土工试验及现场浅层平板实验与土样实际受力情况的差异,应考虑基础埋置深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关注的是土颗粒所受到的其上土层自重应力的影响(受地下水影响时,应计算土颗粒实际受到的上部土体自重压力,即按浮重度考虑)。 
  2 各类情况下用于地基承载力修正的基础埋深计算 
  1)无地下室时条形基础及独立基础的计算埋深取值d见图一: 
  (a) (b) (c) 
  图一 
  对填方整平地区的基础修正深度,规范依据填土的时机确定填方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影响,先期填土(在结构施工前完成)对地基土承载力有一定的压密提高作用,而后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则不考虑其对地基土承载力的压密提高作用,仅作为地面超载考虑。 
  2)地下室设置条形基础及独立基础时的基础计算埋深取值: 
  地下室外墙下基础的计算埋深 
  (1) 
  内墙或柱基础的计算埋深: 
  一般第四纪沉积土 (2) 
  此式为考虑了地下室外墙基础实际埋深对中部基础的有利影响,当地下室足够大,即图二(a)、图二(b)中,中部基础边缘与地下室外墙基础的水平距离l大于两倍外墙基础实际埋深d2,即l>2d2时,建议不考虑其有利影响,而直接取d=D1 
  新近沉积土及人工填土 d=D1 
  其中,D1和D2的取法如下: 
  无防水底板时,图二(a):D1=d1;D1=d1 
  有防水底板时,图二(b):D1=he;D2=d2 
  3)地下室设置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图二(c): 
  d=min(d1,d2,he) 
  he=q/γm——基础底面的地基反力折算土厚度 
  (a) (b) (c) 
  图二 
  4)带裙楼高层建筑基础的基础埋置深度计算: 
  图三(a),裙楼和主楼连成一体,裙楼部分采用独立基础,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此时裙楼的基础埋深应按本文上述第1)、2)条中无防水底板时一般条基及独立基础的计算方法的计算,主楼基础埋深应由裙楼室内地面算至主楼的基础底面。 
  图三(b),裙楼和主楼连成一体,裙楼部分采用独立基础,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此时裙楼的基础埋深应按本文上述第1)、2)条中有防水底板时一般条基及独立基础的计算方法的计算,主楼基础埋深应由裙楼地下室按防水板底面处对地基土的压力qe折算的土厚he确定的折算顶标高算至主楼的基础底面。 
  图三(c),裙楼和主楼连成一体,并且裙楼和主楼的基础为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5.2.4条条文说明,当B1+B2>2B时,主楼基础的埋深计算可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并将超载折算成等效埋深,故此时主楼的计算埋深d=min(d1,d2,h1e,h2e),h1e、h1e分别为裙楼一和裙楼二平均地基反力的折算土厚度。裙楼部分计算埋深取同主楼。当B1+B2≤2B时,及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用沉降缝分开时,也可按此方法确定计算埋深,偏于安全。 
  3 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其他因素 
  1)地下室挡土墙内外侧不同高度的回填土对基础下地基承载力的影响与建筑物建成以后的地面堆土不同,当填土厚度不大于基础的实际埋深时,填土对地基承载力提高有利,当填土厚度大于基础实际埋深时,超出基础设计埋深的部分转化为基础的地面堆载,对基础承载力不利。 
  2)长期压密对地基承载力的提高作用 
  2.使用期不够表中年限或岩土为岩石、碎石土、其他软弱土,其提高数值ζc可取1.0。 
  3)地震作用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faE=ζafa 
  4 结语 
  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是结构设计中最基本内容,但又极其复杂,只有明确了具体属于哪种情况才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得到准确合理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且地基土在长期压密情况下及需要进行抗震设计时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应分别再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1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朱丙寅,娄宇,杨琦.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3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