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住宅建筑地基及基础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2015-07-14 118 0
核心提示:在住宅施工中,基础施工质量对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举足轻重,地基的基槽开挖、验槽、局部处理与加固等环节必须在施工方法、技术控制、验收方面严格按要求规范操作。


        基础施工时,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类型、机具设备、材料供应等情况,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施工方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按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认真进行施 
  工,确保工程质量。 
  1.基槽开挖与检验 
  1.1基槽开挖 
  在平整完的场地上根据图纸放好线后,就可以进行基槽开挖。目前,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一般都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整边、局部挖土。开挖中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运走杂土,可用土在附近堆放,以便回填使用。基槽开挖接近底时,要及时测量槽底标高,在达到设计基底标高后,应及早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避免基槽暴露时间过长和雨水浸泡,以免降低承载能力。 
  1.2基槽检验 
  基槽挖好后,需要检查基槽的平面尺寸及标高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地基验槽是保证基础施工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检验:验槽的重点应选择在墙角、承重墙下、柱基或其他受力的部位。检查槽底是否挖到土,是否需要下挖或处理。检查槽底土的坚硬程度是否一样,土的颜色是否均匀一致,或有局部过硬或过软的地方。检查槽底土层有没有局部含水量异常现象,是否出现“橡皮土”现象。根据槽壁土层分布情况和走向,判断槽底是否已挖到设计要求的土层。 
  1.3基槽的钎探 
  基槽挖好后,根据图纸要求和布置进行钎探。判断下部是否与表面土质不同,是否均匀,有无软弱土层和人工活动遗迹,并详细记录墓坑、古井、管网、人工构筑物的具体位置,以便分析处理。 
  2.地基局部处理与加固 
  2.1松土坑的处理 
  当基槽中有松软土、淤泥等类土时,应全部挖除,直至挖到老土为止,然后采用与坑底的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地下水位较高,或坑内有积极水难以夯实时,可在防潮层下设置钢筋砖圈梁或混凝土圈梁,以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2.2砖井或土井的处理 
  在基槽中如发现砖井或土井,应采用与井底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土料回填,如井内已填好土,且较为密实,则需要将井的砖圈拆除至槽底1.0m以下,并用3:7灰土分层夯实至槽底。如井的直径大于1.5m时,则需要考虑加强上部结构的强度。 
  2.3局部范围的硬土处理 
  在基槽中,如发现有过硬的土质或硬物,例如有旧墙基、大树根时,都要进行挖除,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予以处理,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 
  2.4“橡皮土”的处理 
  “橡皮土”是施工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人踩在地基上有一种柔软颤动的感觉。用夯实机具夯打,不仅夯不实,而且越夯越柔软。这是因为粘性土中含水量过大,且趋于饱和的原故。发现这种情况后,应全部挖除,用积配砂石回填夯实。 
  2.5地基加固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灰土垫层和天然积配砂石垫层两种 
  3.基础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3.1基础轴线位移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基础轴线位移是指基础由大放脚砌至室内标高(±0.00)处,其轴线与上部墙体轴线发生错位。基础的轴线位移多发生在建筑工程的内横墙,这将使上部墙体和基础产生偏心压,影响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1)轴线位移原因。由于大放脚收分寸掌握不准确,砌至大放脚顶处时,已产生偏差,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就容易发生轴线位移。施工中,横墙基础轴线,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部分施工员在实际放线时仅在山墙处有控制桩,横墙轴线由山墙一端排尺控制。由于基础一般是先砌外纵墙和山墙部位,待砌横墙基础时,基础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轴线容易产生更大偏差,有的槽边被施工人员或车辆碰撞发生移位,产生轴线位移。 
  (2)控制措施。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龙门板,并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槽边堆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龙门板下设永久性中心桩,龙门板拉通线时,应先与中心桩核对。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横墙中心桩应打到与地面齐平,为便于排尺和拉中心线,中心桩之间不宜堆土和放料。挖槽时应用砖覆盖,以便于清土寻找,在槽墙基础拉中线时,可复核相邻轴线距离,以验证中心桩是否有移位情况。 
  3.2基础标高偏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当基础砌至室内地平(±0.00)处,常出现标高不在同一水平面。基础标高相关较大时,会影响上层墙体标高的控制。 
  (1)偏差原因。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基础皮数杆不能贴近,难以观察所砌每一基础与皮数杆的标高差。砖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由于铺灰厚度不均匀或铺灰面太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歇停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曲现冒高现象。 
  (2)控制措施。应加强对基础层标高的控制,尽早控制在允许偏差之内。砌筑基础前,应对基层标高普查一遍,局部低凹处可用细石砼垫平。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2×2)cm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夹砌在基础中心位置。采用基础外侧在皮数杆检查标高时,应配以水准尺校对水平。宽大基础放大脚的砌筑,应采用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 
  3.3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及控制措施 
  (1)防潮层失效原因。施工中浆混用,将砌基础剩余的砂浆作为防潮砂浆使用。在防潮层施工前,基面上不作清理,不浇水或浇水不够,影响防潮层砂浆与基面的粘结,操作时表面摸灰不实,养护不好,使防潮层因早期脱水,强度和密实度达不到要求而出现裂缝。 
  (2)控制措施。施工中,防潮层应作为独立的隐蔽工程项目,在整个建筑物基础工程完工后进行操作,24cm墙防潮层下的丁皮砖,应采用满丁砌法。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回填后进行,以防填土时对防潮层的破坏。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9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