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分析
2015-08-05
92
0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深基坑建设也随之向“宽、深、大”的方发展,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技术问题越显突出,风险控制要求也越来越具体,难度俱增。本文结合某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控制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同行交流。
1工程概况
某高层建筑地下室二层、上部由1-6#共六幢24~30层(其中1#楼30层,2~4#楼26层,5~6#楼24层)组成,总建筑面积992800m2。其基地面积为236000m2。高层主体建筑最高为99.6m,最低86.3m。主楼均设二层地下室,层高为3.8m和2.85m。该工程±0.00相对于绝对标高6.70m,基坑开挖区域呈梯形,总长为156.3m,最宽处68.4m,最窄处46.2m,其基坑面积约为13400m2。主楼基础由箱形基础和桩基组成,地下车库由抗拔桩基和大型底板组成。主楼基础最深的底板厚度为2.2m,底标高为-7.85m,落深处标高-10.7m,地下车库基础底板厚度为500mm,底标高为-6.90m。现场自然地坪面层标高15m,则主楼最深的基础实际开挖深度为7.30m,局部落深的基础实际开挖深度为8.45m;地下车库实际开挖深度为5.6m。基坑围护采用重力坝形式挡土隔水,其内部没有水平支撑,整个基坑开挖总方量约92500m3。
2地质情况
根据勘察提供的地质资料及对土工试验、工程剖面图分析,夹层灰色粘质粉土颗粒组成中粘粒含量一般均小于13%,孔隙比大于1,含水量大于30%,并夹有小量薄层粉砂,该层在地下渗流的情况下,易发生坍塌及流砂现象,对围护和降水提出了很高要求。
3施工分析
由于该工程的降水、围护、挖土有两个单位施工,业主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基坑围护采用重力坝形式挡土隔水,基坑内部没有设置任何水平支撑加固,而且基坑开挖面积很大,挖土深度又深,地下水位很高,这些使深基坑施工难度加大。根据图纸上建筑物的分布情况,所有高层均与围护毗邻,这就要求围护施工按高标准、高要求实现施工。根据地质报告可知,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土质的含水量较高,如果施工考虑不全,在开挖土方时势必产生涌砂和管涌等渗透现象。为确保工程的施工安全,通过协调,挖土、降水由指定专业施工单位施工,围护由两家施工单位施工。经过仔细的研究、分析,确定了主要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即基坑围护施工、预降水施工、土方开挖施工、信息化施工等几个主要方面来加以控制,对于各分项内部关键节点再进行具体细部深化。
4施工过程控制
基坑工程的施工包括挖土、支护、监测三位一体。施工及监理人员根据相关规范、图纸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基坑进行了事前、材料、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并有针对性的熟悉了地质报告、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了解了周边的建筑环境及地下管线情况。施工过程中能按照设计中的施工顺序指导施工,对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并作好自检记录,对锚杆注浆进行了旁站监理,控制了喷混凝土面层的厚度,并取样做了试块;预应力锚杆按照设计要求的值进行了张拉并锁定。在基坑的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的要求每天对基坑进行了监测。根据工程特点,选择桅杆式GPJ-7型双轴搅拌桩和HB603型柱式灰浆泵注浆,采用二次回转切削土,二次注浆,三次搅拌的成桩工艺0根据施工进度,工程投入4台搅拌桩及相应配套设备,分区段同时施工,并采用以下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前根据地质资料挖除基槽的杂填土,直到原土为止,保证挖槽宽度大于1.1倍的桩面宽度,深度根据杂填土深度确定,地表软弱时,采取防止机械失稳的措施。
(2)枕木铺设必须做到相对水平,地基必须稳固,随时检查调整底座下枕木的位置,保证机座的水平和导向架对地面的垂直度,其误差小于1%。
(3)在施工之前通过数根试桩确定水泥浆的最终水灰比、泵送时间,搅拌机提升速度。严格控制第一次下沉预搅速度,使土体完全预搅切碎,同水泥浆均匀搅合。根据试桩施工获得的参数,第一次和第二次提升速度宜控制在0.5m/min。采用“二喷三搅”的施工工艺。
(4)注浆搅拌须保证注浆的连续性,因故断浆,必须把搅拌头下沉至浆面以下0.5~1m待恢复供浆时再提升注浆搅拌。
(5)为了确保工程围护体系的连续性,要求桩间搭接长度不少于20cm,已施工的桩号及时在图上标记,并经常对照桩位布置图进行校核,避免错位和漏桩,钻头直径保证在70cm±1cm,相邻桩施工时间间隔保持在24h以内。大于24h的接头部位,则采取补桩或压密注浆予以补强。
(6)水泥浆配制采用P.032.5R普通水泥,倒入集料斗的水泥浆必须过滤,并不停搅动,防止水泥浆离析。
(7)施工时准确丈量机上余尺,确保设计桩长,每次移机仔细丈量移机长度,防止累积误差过大。
(8)在施工过程中每天对水泥用量和桩的施工数量进行统计,根据统计数量及时分析每根桩水泥掺量是否达到设计规定要求。
5深基坑开挖中不安全的隐患
5.1支撑的及时性是关键工序
目前在工地巡查中不易反映出,对围护墙无支撑暴露的时间从《监测报表》反映有的测点变形值很大,已提出了报警(有累计值,也有一天的变化值)但没见到对策措施记录。
5.2支撑的可靠性、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该工地的斜撑焊接无仰焊,仅有的俯焊焊缝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漏焊、间断点焊为数不少。这会引起斜撑因较大的剪力而产生脱焊的危险。
(2)造成偏心的还有单块契入和二块契形传力垫块同向契入,甚至有用三块针同向契入的。有的采用了箱型伸缩段的活络头,这种箱型伸缩段本身有一斜面,所以只需单块契形传力垫块,但也有用了二块、三块契入,造成偏心传力。当然,也有较好的工地42cm长的传专力垫块,契入后顶端的高度都能保持不超过φ609管外缘高度。
5.3明沟排水系统不完善
基坑开挖过程中,明沟排水系统不完善,常常是缺少纵向排水明沟,集水井如果有也是小和浅,排水不畅,一下雨基坑就积满水。基坑水沟和集水井要及时设置,不能下了雨再去挖。必须随挖土随修坡同时修筑。下了雨再挖势必泡软基坑土层。对留置较长时间的土坡,纵坡顶可不设横截沟,只设20~30cm高的挡水堤。层平台也不设横截沟,只须纵向带斜面(1~3%小缓坡)即可,或挖成树枝状的水沟。集水坑应设在总坡底(或层坡底),若要设纵向排水明沟,不能沿地下墙边,要设在坑中或三分线上。要十分小心土坡地层内的暗浜及废除的管线和人防残留设施,会有产生软淤泥或暗流的危险,如不及时排除,将会导致灾害性的事故,因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5.4基坑开挖局部有超挖现象
其表现在两道支撑间的层坡过缓,达1:3,所以近坡脚区域出现超挖,造成无支撑暴露面积过大,时间过长,地墙的变形就大,开挖中各层土宜挖至支撑底下20cm左右。问题严重的还是大多工地的层坡过陡,有的已是直立,当降水不好或下了雨就会出现小滑坡的险情,有的工地竟同时有二个,甚至于三个陡立的层坡。正确的做法必须是土挖完,即进行修坡、修平台和挖水沟,达到了安全层坡的要求,再挖另一层段的土方,使基坑纵坡常保持在安全坡度状态下。土坡要按土性经过边坡稳定性分析,定出安全坡度,纵向放坡要小于这安全坡度。通常降水好的基坑层坡保持1:1.5左右,总坡做到1:2.5~1.3为宜。修坡必须自坡顶起铲下,切忌从坡脚开始。
6深基坑需改进的工作
基坑开挖必须建立“任务单”和填写“挖土支撑记录表的制度”。挖土、支撑的施工单位和监理人员要对当天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挖土的配上足够的挖运能力,支撑的要事前并备足配件,做到挖土完即到场设撑;监理人员在土完设撑时要旁站,加预应力,下契块,各方负责人填表签字。目的达到有序快速,做到支撑及时、有效。当然关键还在于要结合《监测报表》经常分析“记录表”中挖土完到支撑加力完的时间,提出紧凑工序衔接,或调整场布、调整机具或调整工序安排等有效措施,尽可能地缩短时限,优化时空参数,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达到控制基坑变形在允许范围内。
6.1减少基坑暴露时间
尽快的按设计浇筑好结构,建立永久的平衡。结构浇筑要快,尤其是底板和底板前的垫层。端头井面积较大垫层可分为几块,结构施工段的垫层也可分成几小段;大于200m2以上的基底不能置留1d以上。尤其应避开雨天施工,并有应急措施,垫层可挖一段浇注一段,但必须对应着支撑的位置浇筑垫层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应在垫层混凝土完后的5~7d内浇注,总之浇注垫层和底板要越快越好。
6.2将复加支撑预应力的控制措施定为制度
(1)在撑了第三道支撑后,对第一道、第二道轴力作检查,如预应力损失大应及时复加到设计规定的值;当撑上第五道支撑后,对第三道和第四道作险查并施加到设计规定值。
(2)如围护结构或周边环境变形值较大(出现报警值)即对变形大的测点左右约一倍坑深影响范围内的支撑,复加比设计规定的轴力再大10%的撑力(但要事前征得设计的同意并办妥签证手续)。
7结束语
基坑工程的变形包括相邻基坑附近地区由于基坑的开挖和降水,引起地面下沉变形。前者目前估算的方法有经验法、试验法及数值分析法;后者则除一般估算外,主要通过信息化施工,进行现场监测掌握,控制保护结构变形量。
【参考文献】
[1]董建国、沈锡英、钟才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余志成、施文华: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务新超、魏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沈健,李耀良,王建华.深基开挖对邻近高架基础影响的三维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