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沉管碎石桩在房产开发工程中的应用

2015-08-24 99 0
核心提示:着重从振动沉管碎石桩的材料和施工质量的控制,阐述怎样确保地基处理的工程质量。

  莱钢生活区南区位于钢城区钢都大街东首路南,南面紧靠牟汶河。拟建场地地形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最大高差为4.33m,属牟汶河古河道及河漫滩,是河流冲积平原地貌单元。该区域计划建设住宅楼48栋中,多数建筑地基需要进行技术处理。以下主要介绍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地基处理方法,应用于24~26#住宅楼工程中的质量控制。
 
  1地质概况
 
  1.1根据野外钻探资料,结合标准贯入试验及室内试验结果,地基土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可划分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粗砂、卵石、强风化闪长岩与中风化闪长岩六层。
 
  1.2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部分地段略具承压性,以大气降水和河流的侧向补给为主,排泄途径主要为地面蒸发、地下径流及侧向补给河流。地下水埋深在1.5~4.5m之间,季节性变化幅度1.0m左右。
 
  2质量控制
 
  2.1方案确定
 
  根据24~26#住宅楼勘察报告结果,该区域第一~二层地基满足不了设计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Pa的要求。若以第三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则基坑开开挖较深且工程降水难度较大,故不宜采用。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经过对多种地基处理方案可行性分析和对比,认为振动沉管碎石桩除挤密、置换作用外,还有排水功能,能有效地消散地震等震动引起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从而使液化现象大为减轻;另外还有工程造价较低,石料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节约钢材、水泥等优点。所以最终确定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法对第一~二层进行地基处理,即采用振动方式在地基中成孔后(要求桩底进入第三层≥500mm),再将碎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碎石构成的密实桩体,并和原桩周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处理后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由现场静力载荷试验确定,以此作为设计、施工依据。
 
  2.2成桩试验
 
  2.2.1不同的施工工艺用于处理不同的地层会有不同的处理效果,为确保工程质量,对大面积施工提供各种数据,必须通过成桩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及施工控制的要求,项目包括成桩时间、深度、压入碎石量、提升高度和速度、挤压次数和时间、电机的工作电流等,以确定桩体在密实状态下的各项指标,以此作为设置碎石桩的控制指标。
 
  2.2.2必须合理选择桩距,若太大,即置换率过低,相应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也低,达不到设计要求;若太小,即置换率过高,桩不易施工。本工程碎石桩的布置采用正三角形满堂布置,间距1.2m,排距1.039m,桩径0.5m,面积置换率为15.7%,为确保基础外围2~3排桩的挤密效果,应从基础外缘扩大三排保护桩。为了满足试验及检测要求,试验桩的数量应不少于7个。若发现问题,则应及时调整或改进施工,直至全部试桩都符合要求。
 
  2.3成桩步骤
 
  放线定出孔位→移动桩机及导向架,把桩管及桩尖对准桩位→启动振动锤,把桩管下到预定的深度→向桩管内投入规定数量的石料(根据施工试验的经验,为了提高施工效率,装碎石也可在桩管下到便于装料的位置时进行)→把桩管提升一定的高度(下碎石顺利时提升高度不超过1~2m),提升时桩尖自动打开,桩管内的碎石料流入孔内→降落桩管,利用振动及桩尖的挤压作用使碎石密实→重复5、6两工序,桩管上下运动,碎石料不断补充,碎石桩不断增高→桩管提至地面,碎石桩完成。
 
  2.4成桩顺序
 
  第一种是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
 
  第二种是中间向外围或隔排施工;
 
  第三种是从一侧向另一侧逐排进行。
 
  该工程以据土质类别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在满足质量情况下,又考虑到提高效率、加快工程进度,采用了第三种施工顺序。
 
  2.5材料要求
 
  为了有利于成桩,应选用级配好、强度高的碎石。为能顺利出料,要求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为能排水畅通,要求含泥量得不大于5%。
 
  2.6成桩施工
 
  2.6.1根据“宁填勿挖”的原则进行平整场地,挖除地表坚硬物体。按要求进行布桩,间距允许偏差为±50mm,,并绘制测量放线图,每个桩位均以钢钎作标志,编制桩号。振动成桩机就位,校正桩管垂直度≤1.5%;校正桩管长度并符合设计桩长;在桩位处铺设少量碎石。
 
  2.6.2用振动成桩机将桩管边振边沉入土层,每下沉0.5m留振10~30s,沉入速度控制在2~3m/min直至设计深度,稍向上提升桩管,使桩管下端的活瓣桩尖(本机采用平底型)打开。停止振动,灌料、直至灌满为止。启动拔管,为使桩内碎石密实,拔管前先留振1min,以后边振动边匀速拔管,速度为1.0~1.2m/min,为使挤出拔管下端的碎石更加密实,每提升1m留振1min。根据单桩测试的碎石用量,确定投料(停机补充石料)的成桩长度,进行多次反插,速度必须均匀,每提升1m反插0.5m,深度由深到浅。提升桩管略高于地面,反插给孔口加压,以保证孔口石料的密实。
 
  2.6.3在施工中,电机的工作电流的变化反映挤密程度及效率。当电流达到一定不变值继续挤压,将不会产生挤密效能,施工中又不可能及时进行效果检测。因此,按成桩过程的各项参数对施工进行控制是重要的环节,有关记录是质量检验的重要资料。
 
  2.6.4施工场地土层不均匀、多变,处理效果不能直接看到,也不能立即测出。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应在施工中进行详细的观测和记录,内容包括桩管下沉随时间的变化、灌石量预定数量与实际数量、桩管提升和挤压的全过程(提升、挤压、桩高形成随时间的变化)等。根据桩管下沉时间曲线可以估计土层的松软变化,随时掌握投料数量。在施工中,投料过多或过少都会严重降低地基的处理效果。当过多时地面会隆起,同时表层0.5~1.0m常呈松软状态,这时需适当减料;当过少时地面会下沉,这时需适当增料。
 
  2.6.5桩顶部施工时,由于上覆压力较小,因而对桩体的约束力较小,桩顶形成一个松散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第8.2.7条明确规定“砂石桩顶部宜铺设一层厚度为300~500mm的砂石垫层”,所以施工后应将基底标高下的松散层挖除或夯压密实,随后铺设并压实300mm厚砂垫层,以减少沉降量,有效发挥复合地基的作用。
 
  3.质量检验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检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选用1.1m×1.1m的钢板承受荷载,桩的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第8.4.4条“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每个单体建筑不应少于3点”的规定,每栋楼取3个静力载荷试验点。各试点分12级加载,每级按30KPa施加,累计加荷值达360KPa。试验过程中,每级加载后,分时观测沉降值直至每小时变形值小于0.1mm,即认为底板已处于相对稳定而终止观测,然后进行下一级加载,直至试验结束。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级沉降值无明显增大,当加载至360KPa以内均未出现明显变形,底板周边无裂缝、隆起等破坏迹象,各测试点的累计观测沉降量均小于设计值66mm,所以该工程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满足设计180KPa的要求。
 
  结语
 
  采用振动沉管碎石桩法对软基处理,承载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地基强度随龄期有一定的增长,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01-01实施。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05-01实施。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9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