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灰土挤密桩法是利用横向挤压成孔设备在地基中成孔,通过“挤”压作用,使地基土得到加“密”,然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灰土后夯实而成灰土桩,它属于柔性桩,与桩间土共同组成复合地基。对经验比较成熟的地区可参照以往的工程进行设计施工,但对于缺乏建筑经验的地区和对不均匀沉降有严格限制的重要工程,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在现场不同地段分别进行试验,以检验地基处理方案和设计参数的合理性,确保地基处理质量和效果。
灰土挤密桩法处理地基的加固机理主要包括“土的侧向挤密作用”和“灰土桩体的作用”两方面。首先,灰土挤密桩挤压成孔时,桩孔位置原有土体被强制侧向挤压,使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层密实度提高,其挤密影响半径通常为1.5~2.0d(d为桩直径),相邻桩孔挤密区交界处挤密效果相互叠加;其次,灰土桩是用消石灰和土按一定体积比例(2:8或3:7)拌和,并在桩孔内夯实加密后形成的桩,这种材料在化学性能上具有气硬性和水硬性,由于石灰内带正电荷钙离子与带负电荷粘土颗粒相互吸附,形成胶体凝聚,并随灰土龄期增长,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土体逐渐增加强度。在力学性能上,可达到挤密地基效果,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湿陷性,沉降均匀和减小沉降量。由于灰土桩的变形模量远大于桩间土的变形模量(灰土的变形模量为EO=29~36MPa,相当于夯实素土的2~10倍),荷载向桩上产生应力集中,从而降低了基础底面以下一定深度内土中的应力,消除了持力层内产生大量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的不利因素。
2工程概况
拟建工业厂房位于山西省境内,场地地形高差较大,地貌单元属山前斜坡地带。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排架结构带吊车,对结构沉降敏感。根据地质勘探结果,在50.00m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土主要由填土、黄土、角砾、泥质粉砂岩组成,现自上而下分述:
①素填土(Q4ml):黄褐色,以粘性土为主,含植物根系、结构松散,土质疏松不均。
②黄土(Q3eol):褐黄色,以坚硬为主,个别可塑或硬塑,具有湿陷性,高压缩性,fak=120kPa。
③黄土(Q3eol):褐黄色,硬塑,个别坚硬或可塑,具有湿陷性,土质均匀,fak=140kPa。
④古土壤(Q3eL):褐黄、综红色,以可塑为主,个别坚硬或软塑。层位稳定连续,fak=170kPa。
⑤全风化泥质粉砂岩(J):浅灰色。岩石的组织结构完全破坏,已崩解和分解成松散的土状,fak=190kPa。
⑥强风化~中风化泥质粉砂岩(J):灰色。岩石的组织结构大部分已破坏,本次勘察未穿透,最大揭露厚度24.50m,fak=240kPa。
场地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勘察期间,稳定水位埋深为16.20~24.50m,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及调查结果,场地地下水位年平均变化幅度为2.00m。
黄土湿陷性评价:拟建场地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土湿陷等级为Ⅲ级(严重)。
应按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设计,湿陷性黄土层厚度为14~15m,基础底地基承载力为120kPa,黄土含水量W≤22%,饱和度Sr≤63%。
3地基处理方法
根据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拟建建筑类别及基底荷载情况,从湿陷处理效果与填土分布情况考虑,拟建建筑地基采用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可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不均匀沉降,消除地基土湿陷性的效果。本地也曾采用23m长φ800混凝土灌注桩,桩体埋深13m以上为负摩阻区,单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仅为1290kN,和挤密桩相比,灌注桩费用约增加40%,最大的缺点是无法保证地面上的设备安全。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桩体采用3:7灰土,成孔直径400mm,夯扩后桩径为600mm,桩长约为15.00m,以完全穿透湿陷性黄土层为准。设计两组试桩,一组采用桩间距1200mm,排间距1050mm的等边三角形布桩,共23根桩;另一组采用桩间距1000mm,排间距866mm的等边三角形布桩,共23根桩。灰土挤密桩施工采用机械洛阳铲成孔,吊锤夯实机夯实。设计要求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00kPa。桩体灰土压实系数≥0.97,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0.93,消除处理范围内地基土的湿陷性,该人工地基持力层为:④层古土壤(Q3el)。
4检测结果
在现场进行静载荷试验,根据P-s曲线分析判断,当最大载荷加至400kPa时,2个试验点均未出现破坏迹象(未到达极限荷载),由试验结果综合判定,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00kPa,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加荷对应的沉降量见表1。
表1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统计表
试验
点号承载力特征值
(按最大加荷的一半取值)(kPa)承载力特征值
(按比例界限取值)(kPa)承载力特征值
(按相对变形s/d=0.01取值)(kPa)综合
取值
(kPa)最大加荷400kPa
对应沉降量(mm)承载力特征值200kPa对应沉降量(mm)
J-1≥200≥200200≥2009.012.83
J-2≥200≥200200≥2008.022.65
J-1:该试验点属于桩间距1200mm,排间距1050mm等边三角形布桩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共进行10级,最大加载至400kPa时总沉降量为9.01mm,P-S曲线为缓变形曲线,未出现明显的陡降现象。因此,该试验点单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大于400kPa,若取安全系数K=2,则该试验点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200kPa。
J-2:该试验点属于桩间距1000mm,排间距866mm等边三角形布桩组。试验方法同J-1,该试验点单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大于400kPa,若取安全系数K=2,则该试验点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大于200kPa。
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附录J之规定,根据试验结果统计分析,J-1、J-2试验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fspk≥200kPa的设计要求。
黄土湿陷性评价
(1)桩间距为1000mm等边三角形布桩组:13件土样中有2件桩间土的湿陷性未消除,其余土样湿陷性已消除。
(2)桩间距为1200mm等边三角形布桩组:14件土样中有13件14.00m以上桩间土的湿陷性未消除。
5结论及建议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fspk≥200kPa设计要求;湿陷性消除情况和桩间距有关,桩距越小,消除湿陷性效果越好。为完全消除湿陷性,以桩距900mm进行设计。本次试验土体并未破坏,建议类似工程可以按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fspk≥200kPa进行设计。设计中桩距不宜过大,初估时可为桩孔直径的2.0~2.5倍,试桩应根据多种桩距比较确定。对于上部为新近回填土的场地,应特别注意最好先对回填土进行压实或强夯,再采用挤密桩或灌注桩效果更佳,且节约成本。将各种处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优点,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最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