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土垫层方法处理地基的应用

2015-07-07 1457 0
核心提示:本文根据总结营口地区的工程实践经验,对换土垫层法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换土垫层方法处理浅层地基,具有造价低、施工工艺简单、效果明显等特点。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拟结合总结本区工程实践,对换土垫层方法应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一、换土垫层方法的作用

  营口地区地基土,依其岩性及埋藏条件自地表以下依次可分为四个不同的主要地层:人工填土、褐黄色粘性土层、灰色粘性土层、黄色粘性土与粉细砂层。褐黄色粘性土层,是本地区天然地基基础主要持力层,地层厚度由西向东一般为1-2米至4-5米。但是由于一些场地灰色粘性土层中的淤泥与淤泥质埋藏浅、旧城区普遍分布有不均匀的杂填土,工程建设中,需要对地基加固处理。换土垫层方法是本区工程建设中浅层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换填材料主要是低压缩性的中、粗砂。特别在住宅工程中应用最广泛。

  通过对建筑物使用情况的宏观调查,八十年代以来,在垫层地基建成的建筑物至今使用正常。说明换土垫层方法对改善地基的受力状态,具有显著的作用。它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改善地基的强度条件。由于挖出原来的软弱土层,换填强度高、压缩性低的中、粗砂层,必然较大幅度提高地基持力层的承载力,同时通过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又减少了下卧层所受附加应力的影响,从而满足上部荷载对地基强度方面的要求。二是明显改善地基的变形条件。1、以一定厚度的垫层为基础持力层,因垫层为低压缩性材料,垫层本身变形量不大,因此减少地基的最终变形量。2、因垫层的应力扩散作用,使其下卧的天然地层所受附加应力减少,因而也改善了地基下卧层的变形状态。3、垫层材料渗透系数大,固结速度快,下卧层受力后,垫层作为良好的排水界面使地基土的孔隙水压力迅速消散,从而加速地基的固结过程。三是改善地基的冻胀环境。垫层为粗颗粒材料构成,属于不冻胀性土,孔隙大、切断毛细管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基础冻胀破坏,在北方地区对基础浅埋是有利条件。

  二、换土垫层厚度与宽度的设计问题

  换土垫层方法处理地基,在应用中垫层厚度与宽度是设计的主要问题。影响垫层厚度(H)的因素是:上部结构荷载(N)的大小、垫层本身的密实度(Dr)和强度(fo)、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fd+z),可以用H=f(N.fo.fd+z)表述。在工程应用中多数采用中、粗砂以上粒径的材料,施工加固处理后,相应的密实度应为中密以上状态,因此,垫层本身的承载力应在180-200Kpa以上。按照地基应力(自重应力、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垫层地基的承载力还应满足下卧层强度验算的要求,既作用在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δcz)与附加应力(δz)总和,不大于下卧层的允许承载力。由此可见,当上部结构荷载、垫层强度一定时,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的大小对垫层厚度起决定作用。地基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主要取决于上部荷载作用的特点和大小,在工程中上部荷载多为面荷载,因此,地基附加应力的分布规律也与基础的几何形状有关,可以概括为条形、矩形二种基础形式,地基中任一点的附加应力,可按照现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计算。

  按照上述原则,根据本区的地质条件,对中小型工程荷载变化范围内的垫层厚度,可按条形、矩形二种基础形式分别进行计算。垫层厚度的计算,实质是地基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问题。在计算时,为了减少试算工作量,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可将垫层的承载力设计为160-200Kpa,垫层厚度按1.0、1.5、2.0、2.5M,下卧层地基承载力按7-11Kpa进行计算。将本区垫层厚度确定为上述四个档次(常用的主要是前三个档次)依据是:1垫层厚度小于1m效果不明显,而大于2m施工困难,也不经济。2垫层厚度的设计,应满足施工分层铺设厚度的要求,否则,在施工中会造成有的分层厚度过大或过小,不利于震捣密实,工程质量难以控制。3有利于减少变形总量。基底附加应力,通过上述四个档次厚度的应力扩散,可减少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有效的利用垫层地基的承载能力,调整基础底面尺寸。从工程应用角度,确定地基承载力主要是为设计基础宽度、构造措施提供依据。从强度安全方面考虑,基础尺寸越大越安全,但是基础尺寸越大,压缩层计算深度越大,或者说变形越大,地基变形增加超出允许变形值,同样会给建筑物带来损坏。当变形条件不能满足要求时,再大的强度安全储备也无实际意义。

  垫层的宽度如何确定,也是设计中应当重视的问题。应根据垫层侧面土的承载力决定,基础荷载在垫层中引起的水平应力使垫层有侧向挤出的趋势,如果垫层宽度不足将有被压溃的可能,增加基础沉降量。这一点在现行规范中已作出明确规定,工程实践中应严格执行,正确处理垫层的宽度与基槽开挖放坡度的关系。

  三、换土垫层方法应用中的问题

  换土垫层方法处理地基,在本区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1、工程勘察中必须详细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换土垫层方法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一样,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而工程地质条件又是问题的主要方面。当前勘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拟建场地有关工程地质资料的收集工作不到位;勘察工作深度未按强制性标准严格执行;地层划分粗糙;对建议的地基基础方案笼统、缺少合理论证。

  2、工程设计中必须合理确定技术参数。换土垫层作为人工地基,如何确定地基的技术参数,对于保证工程建设安全性、经济性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结合场地的具体条件、工程特点,对垫层地基合理设计。设计的内容应当包括垫层换填材料质量要求、厚度和宽度、施工工艺要求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工地基设计深度不够;垫层地基承载力应用值普遍偏低;有的简单从事,虽然进行了换土垫层处理,但是基础尺寸不按照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进行调整,垫层的经济效果得不到利用;有的未按照地基附加应力扩散的规律,经济的确定垫层的厚度和宽度;有的不根据场地的具体条件,不适当的进行换填垫层方法处理,导致垫层厚度过大,造价增高、施工困难;有的不依据下卧层的土质条件调整垫层水平方向厚度的变化。



  3、垫层的施工质量必须满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当前,不按照强制性标准、设计规定的工艺参数施工,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主要问题是:材质的选择不按质量标准、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级配;对垫层底层,没有根据本区土质结构性强的特点妥善处理;本区垫层施工一般采用水撼法,但有的分层铺设厚度过大或不分层铺设撼实;分段施工搭接处不按标准正确布置;有的施工过程质量检验失控,密实度指标偏低。

  分析换土垫层方法在应用中的问题,给我们今后工程建设中有关地基的处理提供了五点启示:

  1、进一步提高换土垫层方法的应用水平。垫层地基适用于荷载不大的中、小型工程建筑,从本区建筑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它既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方法。因此,应当系统总结本区的建筑经验,形成与本区地质条件相适应的勘察、设计、施工方法,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近年来,在本区工程建设中,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引进、推广进程较快,有的适应本区的地质条件,有的适应性较差,需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判别某种方法先进与落后,应当密切结合场地条件、工程特点,从安全性、技术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分析。任何一种地基处理方法都有其相应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企图用一种固定方法解决本区全部场地的地基问题,是不现实的。

  2、垫层设计厚度应合理界定。从本区建筑经验看,垫层厚度一般不宜大于3米,否则不但不经济,而且因本区地下水位高,施工也很困难。因此,当场地条件不宜采用换土垫层方法处理时,应选择更合适的处理方法。

  3、对下卧层土的强度和变形特点应做具体分析。从本区实际情况看,需要进行换土垫层处理的场地,下卧层多数为淤泥和淤泥质土,有时强调一律挖尽淤泥和淤泥质土,在工程实践中不仅是困难的,有时也难以作到。实际上从垫层作用的机理看,垫层的厚度只要满足下卧层顶面地基附加应力的要求,一定要挖尽淤泥和淤泥质土、必须见到“好土”的做法,并无实际意义。

  4、垫层地基同样要重视不均匀变形问题。换土垫层方法可以明显改善地基的变形条件,但是由于下卧层土质的不均匀、不良地质现象的存在,如果地基的局部处理不从勘察、设计、施工、质量检验等方面重视,妥善处理,同样可能引起不均匀沉降,本区的建筑实践也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对于本区的垫层地基在进行强度验算的同时,尚应结合工程的要求进行变形验算,达到安全与经济。

  5、不注重地基处理方法选择经济性的研究,是值得重视的倾向。不考虑方法本身的局限性,有时虽然多花了钱,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本区某场地因对地质条件缺少具体分析,采用粉喷桩复合地基,经测试复合地基承载力仅相当于原有天然地基承载力。而在同一场地条件下,八十年代以来建成的住宅,采用天然地基或换土垫层方法处理,至今使用正常,但基础工程的造价却有明显的差异。

  进一步优化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与设计,解决换土垫层等地基处理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勘察、设计、施工、检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首先,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严格自律、规范质量行为,落实质量责任制、努力提高质量自控能力。其次,严格贯彻执行建设工程牵制性标准。第三,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目前不正常竞争的劣性循环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也是导致工程建设出现诸多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第四,进一步加大对勘察、设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最重要的、质量管理目标,但是在实际监督管理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主体结构质量的监督检查,偏重于安全性质量的监督管理,忽视勘察设计质量、地基基础质量、经济性质量的监督管理。这是质量监督管理指导思想的一种倾向,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工作思路。对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质量、经济性质量同步强化监督管理。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9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