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

2015-07-14 160 0
核心提示:在城市化进程推动下,建筑工程施工所面临的地质环境日益复杂,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基础稳定性,要求对建筑工程基础岩土进行勘察,面对软弱地基等不良地基,应积极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重点探讨对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与具体的地基处理技术,为工程施工提供指导意义。


        1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所面临的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建筑地基处理效果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基础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实现建筑工程效益的基础性工程。软土地基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地基承载力弱、土质疏松、含水量高,无法满足高层建筑对地基强度、承载力与沉陷值的具体要求。为此,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依据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进行工程岩土勘察,依据勘察结果,采取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确保建筑基础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与规范要求,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基础质量。 
  2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内容与实施要点认知 
  岩土勘察客观性与有效性是实现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的重要基础,属于地质勘察的核心内容。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具体内容表现为对地质形态、界面划分与岩土实际参数的勘察。地质形态勘察,重点对地下环境的空洞分布状况、不明物体分布状况、物体埋藏深度与位置等的勘察作业,界面划分则是对地质岩土体及其所表现出的岩石风化程度进行划分,评定地质构造软弱结构,判断地质界面特性;岩土参数勘察,主要是对原状岩土土样实际参数值进行勘测。因勘测活动其专业性与复杂性突出,要求在勘测过程中加强技术因素控制,确保勘察成果有效性。 
  岩土勘察属于是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作业的基础性环节,在岩土勘测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岩层结构与岩层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岩层地质构造结构,为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3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地基处理技术 
  典型的地基处理技术主要表现为: 
  (1)垫层换填法 
  垫层换填法在进行软基浅层处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多选择泥土与碎石作为填充材料,其作业方式主要分为人工方式、人工方式及机器辅助两种形式。采取垫层换填法,需要通过人工或机器将浅层泥土抽取出,将碎石等填充材料填埋进去,从而实现地基基础换填。如对地基工程采取垫层换填法,其填埋深度超出1m时,为实现功能最大化需要铺设土工布等物质。垫层换填法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地基强度,满足建筑工程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能够解决地基冻胀所引起的建筑地基问题。 
  (2)强夯法 
  强夯法指的是通过重物对地面猛烈拍打,实现地基平整性与牢固性的一种方法,通过强夯法可以有效提高地面承受重力能力,从而避免地基坍塌问题。强夯法地基处理其操作简单,见效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地基硬化,为后续建筑工程施工提供良好的地基基础。然而强夯法作业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污染,如附近存在居民区则会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干扰,不宜应用。在夯实过程中,需要采取分层夯实作业工艺,在完成最后一层夯实作业后,进行夯实填平,为避免夯实层上部泥土松散性,完成夯实作业后可执行一次强度较低夯实作业。夯实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强度的振动,其振动影响范围在15m范围内,超出15m一般不会对建筑结构构成影响,如夯实作业周边存在着一定受影响建筑或物体,可以通过设置隔振沟实现对周围物体的有效保护,提高其夯实效果。 
  (3)桩基础法 
  在地基处理中采取桩基础法,设置桩基础能够将建筑上部荷载有效传递给地基深层坚硬土层,从而满足建筑工程对地基承载力与地基沉降的要求。桩基础法应用突出表现出沉降量低、沉降速率小、承载力高等特点,有够有效满足建筑工程动荷载与水平荷载要求。依据荷载承受类型,可以将桩基础划分为端承型桩抗拔桩与摩擦型桩。实践证明,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进行桩基础施工,能够有效提高地基耐压性能,保障地基基础性能。 
  (4)钻孔灌注桩施工 
  钻孔灌注桩施工属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常见施工方法,其操作工艺是借助钻机,对地基地层中的土块破碎进行处理,在钻孔基础上,通过泥浆泵技术,将配置相关标准的泥浆输至破碎泥土中,通过泥浆与碎泥、岩石等固结作用,提高地基地层整体性与牢固性。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钻孔质量,保证钻孔参数满足设计要求,合理控制钻孔残渣,确保成孔质量,防止坍孔问题。钻孔灌浆桩施工中,应依据岩土勘察结果,综合考虑地层与岩土结构,实现对钻进速率的有效控制。合理控制混凝土质量,确保钻孔灌注桩有效实现。 
  (5)高压喷射注浆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是通过高压喷射技术构成的地基加固新技术,通过钻机进行钻孔作业,将特殊喷头喷射管依据设计深度进行安置,通过高压脉冲泵,依据实际需求设置高压值,多设置在20-40MPa范围内,将浆液高速射出进行土体切割,当泥浆喷射流其速度及能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土体结构颗粒则会剥落,细小颗粒则被浆液置换到地面,其余颗粒与浆液进行混合,在混合过程中进行组合,经过凝固后在土体中形成固结体,从而实现地基加固。 
  此外,在建筑工程地基处理中,还包括添加剂法、置换法、加载法等,其中添加剂法,即是在软弱地基中掺入一定物质,对软土地基性能进行改善,如针对软土地质掺入多种化学物质,提高泥土可塑性,进而提高其强度与抗压能力,一般多选择水泥作为添加剂;加载法则是依托重力实现地基土质压缩,提高地基土层紧密程度,实现处理处理的一种工艺。 
  4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所面临的地质条件复杂性越发突出,为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基础安全性与稳定性,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岩土勘察作业,依据岩土勘察结果,认知建筑地基基层实际状况,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面对软弱地基等不良地质,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依据实际情况与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地基处理技术,积极进行地基处理,保障地基承载力、沉降量及相关指标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实现工程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民华.浅谈城市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科技信息,2011,(5):322,337. 
  [2]张朝凛.浅谈城市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9). 
  [3]丁建红.分析城市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城市建设,2013,(15). 
  [4]郑镇丰.高层建筑岩土勘察分析及地基处理技术应用探讨[J].地球,2013,(5):142-143. 
  [5]刘景泉.浅谈某高层建筑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J].房地产导刊,2013,(21):259-259.

  • 点赞(0
  • 反对(0
  • 举报(0
  • 收藏(0
  • 分享(10
评论(0)

登录后发表评论~